杨先生网购下单不久,就接到来自杭州的“客服”电话,对方精确报出交易信息,不由他不信。按照“客服”的指令一步步操作,22万多元就此被骗。
用户账号和订单信息外泄,到底是电商技术和管理有漏洞,还是消费者自身安全弦绷得不够紧?双方各执一词。现实中,电商追求提供高效的用户体验,消费者醉心于付款时的快捷操作,却不知一些隐患也就此埋下。加上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,从安全链薄弱处挖掘“商机”,使不少此类网购纠纷的责任归属,就成了笔糊涂账。
“系统升级”输密码账户被刷二十万
杨先生今年1月21日上午通过京东商城购买一个价值八九十元的护腰产品。当天下午,一个杭州的号码多次拨打他的电话。接听后,对方自称是京东商家客服,说“由于系统维护升级,订单无效,需退款”。同时,对方将杨先生所购商品的名称、订单号、快递信息报得一清二楚。
“不由得我不信。”杨先生说,核对信息后,他按照对方的提示插入网银并支付2元转账。2分钟后,对方称支付未成功,需再次输入支付密码,这样又操作了两次,刚完成操作,对方突然挂断电话,此时他收到农行发来的账户变动短信提醒,显示账户刚刚进行了3笔交易,共划走227558元。
发觉自己被骗后,杨先生开始思考哪里出了漏洞。他说,自己的账号密码比较复杂,电脑也经常查杀木马,没有病毒报告。他开始怀疑是京东平台泄露了他的客户信息。报警后,杭州当地派出所又将此案转到了北京海淀分局,警方立案后仍在调查中。拨打京东客服电话,多次投诉均无果。
杨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。去年底开始,遭遇同类骗局的网友自发组了个群“京东盗刷维权群”。目前群里有117人。从建群至今,受骗者基本都申诉无果。
京东回应:不会泄露用户信息
对“京东泄露用户信息导致用户被骗”的说法,3月14日晚接受记者采访的京东媒介总监康建予以了否认。
他表示,京东不会发生泄露用户信息的情况。最大的可能是有些社交等网站注册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后,使用“撞库”的方法在其他有交易属性的网站(如电商、互联网金融等),尝试登录并获取用户购买商品的信息,进而冒充客服人员实施诈骗。
安全提示:信息泄露难追责,分设密码保安全
对电商辩称的“无辜”,受损的消费者则多采取不信任的态度。一位自称受骗1.42万元的河北用户质疑,京东初期为了快速发展是允许别的合作账号登录的,比如QQ,他们不说自己的安全系统有问题而说“撞库”,是在避重就轻推脱责任。另有用户提出,相比其他电商平台,京东此类投诉数量较多。
那么,用户信息泄漏的渠道到底有哪些?责任如何归属?警方侦查发现,诈骗团伙利用网络以每个三至五元的价格购买了上万个客户资料,涉及一些国内电商平台。所有的资料均非常完整,如客户的姓名、电话以及在京东商城购买商品的日期、商品名、收货地址等。诈骗团伙再利用改号软件把来电号码伪装成客服电话,在取得客户信任后,一步步诱骗客户进行实为转账的取消扣款操作。
据介绍,受骗者之所以会深信不疑,主要是因为假冒客服能准确报出受骗者的姓名、地址,甚至是3个月内的购物记录。至于客户信息泄露的源头,警方还在调查中。据初步查证,该诈骗团伙作案范围涉及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等多个省份。
“用户信息泄露有多种可能,如无确凿的证据,的确很难归属是谁的责任。”杭州国家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测处置中心主任连勇告诉记者,网购中信息泄露最可怕的是数据库被攻破,但只要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,舍得投入,发生的几率极小;其次,平台企业应在数据管理环节上下工夫,防止“内鬼”有意作乱,或管理混乱带来的无意泄露;第三,制订严格的流程管控标准,防止物流等中间环节发生的信息泄露;最后,消费者个人要增强信息安全的意识。
“公安部刑侦局”官微也给消费者开出了防骗“药方”:首先,平时至少设定两套密码,把涉及钱财的账户名、密码和一般生活用的账户名、密码分开;其次,填写快递信息时使用化名。